Contents

[后台]服务端高性能架构之道(系统和服务篇)

如果你在服务端的工区,常常会听到同学们激烈的讨论,包括能不能扛得住xx流量?能不能P99达到x毫秒?某操作能不能立即生效?某服务CPU飙升了,某服务OOM了,某服务超时率暴涨了?
这些灵魂的质问,其实就是在保障服务端的高并发、高性能、高可用、高一致性等等,是我们服务端同学必备的扎实基本功。

克服系统瓶颈

服务端的代码都跑在各种版本的Linux之上,所以高性能的第一步要和操作系统打交道。我们的服务需要通过操作系统进行I/O、CPU、内存等等设备的使用,同时在使用各种系统调用时避免各种资源的开销过大。

零拷贝

认识零拷贝之前,我们先要对Linux系统I/O机制有一定的了解。当我们执行一个write(2)或者read(2)的时候(或者recv和send),什么时候操作系统会执行读写操作?什么时候又最终会落到磁盘上?
以一个简单的echo服务器为例,我们模拟下每天都在发生的请求和回包:

1
2
3
4
5
6
sockfd = socket(...); 					//打开socket
buffer = new buffer(...); 				//创建buffer 
while((clientfd = accept(socketfd...)){	// 接收一个请求
	read(clientfd, buffer, ...);        //从文件内容读到buffer中 
	write(clientfd, buffer, ...);       //将buffer中的内容发送到网络
}	

看一下这段代码的拷贝流程(下图):

  1. 数据包到达网卡,网卡进行DMA操作,把网卡寄存器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
  2. CPU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的缓冲区
  3. 用户空间处理buffer中的数据(此处不处理)
  4. CPU把用户空间的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
  5. 网卡进行DMA操作,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网卡寄存器,发送出去

整个过程触发了4次拷贝(2次CPU,2次DMA),2次系统调用(对应4次上下文切换)
(注:DMA(Direct Memory Access), I/O 设备直接访问内存的一个通道,可以完成数据拷贝,使得CPU 不再参与任何拷贝相关的事情,现在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有DMA)
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zerocopy1.jpg

使用mmap

mmap可以把用户空间的内存地址映射到内核空间,这样对用户空间的数据操作可以反映到内核空间,省去了用户空间的一次拷贝:

  1. 应用调用mmap,和内核共享缓冲区(只需一次)
  2. 数据包到达网卡,网卡进行DMA操作,把网卡寄存器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
  3. CPU把接收到的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发送的内核缓冲区
  4. 网卡进行DMA操作,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网卡寄存器,发送出去

整个过程触发了3次拷贝(1次CPU,2次DMA),2次系统调用(对应4次上下文切换)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zerocopy2.jpg

使用sendfile/splice

Linux 内核版本 2.1 中实现了一个函数sendfile(2)

  1. 他把read(2)write(2)合二为一,成为一次系统调用,实现了把一个文件读取并写到另一个文件的语义
  2. 系统调用中不再切换回用户态,而是在内核空间中直接把数据拷贝过去(2.4 之后这一步支持了DMA拷贝,实现了CPU零拷贝)

我门看下使用sendfile之后的流程: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zerocopy3_2.jpg
整个过程触发了3次拷贝(0次CPU,3次DMA),1次系统调用(对应2次上下文切换)

Linux 内核版本 2.6 中实现了一个函数splice(2),类似sendfile,但是接收/发送方必须有一个文件是管道,通过管道的方式连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内核缓冲区,不再需要拷贝(0次CPU,2次DMA,1次系统调用)

transferTo(内部调用sendfile)的性能对比: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zerocopy_prof.jpeg

对于我们的启发

  1. 零拷贝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,目前kafka,nginx默认都开启了零拷贝(大文件传输可以提升60%以上)
  2. 部分场景对时效性或者拷贝次数有严格的要求时(比如数据库、消息队列的实现),可以考虑用mmap或者直接I/O,配合自己实现的缓存替代操作系统的缓存方案
  3. 拷贝很可能是CPU消耗的主要原因,比如业务代码中的大结构体复制,所以我们要谨慎控制复制操作,尽量使用指针或者引用类型

无锁

多线程、多协程、多机器、多地部署是我们服务端实现高并发和强容灾的必备解决方案,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性,把数据或者过程分而治之。问题在于,几乎所有的并发场景都会涉及到数据竞争,涉及到共享数据的地方就会涉及到锁,协程有锁,线程有锁,多机部署的服务有分布式锁。
服务中的锁会带来很多问题,随着并发数量的加大,会带来更大的上下文切换、用户态切换的开销,出现CPU飙升且都在做一些无用功的现象,也会导致性能快速下降,甚至还不如单线程模型的效率高。除此以外,各种锁还会带来很高的复杂度,和并发的复杂度相叠加,非常容易出现死锁和各种并发问题。

因此,我们使用锁一定是去解决某种问题而去用的,能无锁就无锁,能轻量级就轻量级。

无锁的替代方案

单线程

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单线程reactor模式,redis、nginx都用了这种方式来避免加锁带来的损耗和复杂性,适用于功能简单的场景。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redissingle.png
如图,redis的单线程模型有这么几个部分:

  1. 通过I/O多路复用组件来接收请求
  2. 把请求解析为任务放入一个串行的任务队列(队列是无锁的)
  3. 事件分派器分发事件,若干个处理/回复/应答的事件处理器会处理

如果把事件分派器设计成多消费者模型呢?这时候队列就要加锁了

乐观锁

CAS机制:
三个变量:进行比较的原值A,需要读写的内存位置V,拟写入的新值B

1
func CompareAndSwapInt64(addr *int64, old, new int64) (swapped bool) 

如果内存位置V的值与预期原值A相匹配,那么处理器会自动将该位置值更新为新值B。否则处理器不做任何操作。
需要注意的是,CAS失败的时候需要重试,相当于在用户态自旋,所以在频繁写入的场景CAS并不适合,会有较高的性能损耗

例子1:数据库乐观锁

  1. 取出记录时,获取当前version
  2. 更新时,带上这个version并校验,version不相等则失败,version相等则更新业务字段并给version+1
    update table set name = 'Aron', version = version + 1 where id = #{id} and version = #{version};

例子2:netpoll的轻量级锁,是朴素的if锁的加强版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// 有bug的轻量级锁
if locker == 0 {
    locker = 1
    do somthing...
}

// netpoll的轻量级锁
type locker struct {
   // keychain use for lock/unlock/stop operation by who.
   // 0 means unlock, 1 means locked
   keychain [total]int32
}

func (l *locker) lock(k key) (success bool) {
   return atomic.CompareAndSwapInt32(&l.keychain[k], 0, 1)
}

func (l *locker) unlock(k key) {
   atomic.StoreInt32(&l.keychain[k], 0)
}

func (l *locker) isUnlock(k key) bool {
   return atomic.LoadInt32(&l.keychain[k]) == 0
}

无锁结构

开源社区用CAS、搭建了很多无锁的数据结构,包括无锁链表,无锁跳表,无锁队列,无锁的map,无锁的LRU,ringbuffer等等。

  • MemSQL, RocksDB 用Lock Free Skip List做索引
  • SQL SERVER用Lock Free B+ Tree做索引
  • OceanBase 用了大量的无锁queue,无锁容器(B+tree,slide window,hashmap)
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近似无锁的结构,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需要加锁的:

  • go的sync.Map
  • java的新版cocurrent map

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感受下无锁结构的思维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// 一个无锁队列的入队操作
void queue_enqueue(Queue *q, gpointer data)
{
    Node *node, *tail, *next;
    node = g_slice_new(Node);
    node->data = data;
    node->next = NULL;
	
	// 实际上就做了两步:
    // tail->next = node
    // q->tail = node
    while (TRUE) {
        tail = q->tail;
        next = tail->next;
        if (tail != q->tail)   // tail被修改,重试
            continue;
        if (next != NULL) {    // next被其他线程增加了新节点,更新tail并重试
            CAS(&q->tail, tail, next);
            continue;
        }
        if (CAS(&tail->next, null, node)   // node被添加到队尾,成功
            break;
    }
    CAS(&q->tail, tail, node);    // 给队尾赋值
}

有兴趣可以看看《C++ Concurrency In Action》里面有无锁结构的入门。还有一些论文可以参考
Yet another implementation of a lock-free circular array queue

更小的锁粒度

原子操作

很多原子操作是CPU指令集直接支持的,大部分语言都会支持一些原子原语,所以会比加锁要快一些(约10%-20%),比如Go里面的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// 加减
func AddInt32(addr *int32, delta int32) (new int32){}
func AddUintptr(addr *uintptr, delta uintptr) (new uintptr){}
// CAS
func CompareAndSwapInt64(addr *int64, old, new int64) (swapped bool){}
func CompareAndSwapPointer(addr *unsafe.Pointer, old, new unsafe.Pointer) (swapped bool){}
// Load/Store
func LoadInt64(addr *int64) (val int64){}
func LoadPointer(addr *unsafe.Pointer) (val unsafe.Pointer){}
func StoreInt64(addr *int64, val int64){}
func StorePointer(addr *unsafe.Pointer, val unsafe.Pointer){}
// atomic.Value
var config atomic.Value
config.Store(loadConfig())

细粒度锁

以一个场景举例:有一些用户信息放在一个很大的内存hashmap里,大约有100w条数据,会不断有请求对这些用户信息读,偶尔写
设计1:(map + lock)插入/更新/读取的时候对整个hashmap加锁
设计2:(shard map+lock)hashmap按照用户id的区间分为10个子hashmap,各自持有一把读写锁,每次操作只锁一个子hashmap
设计3:(cocurrent map)只有哈希冲突发生的时候才会对某个哈希桶加锁,没发生冲突的时候用CAS插入头结点
设计4:(sync.Map)两份存储,一份只使用原子操作的数据,和一份冗余了只读数据的加锁数据,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读写分离,使得大多数读操作和更新操作是原子操作,写入新数据才加锁

类似mysql的行锁、页锁、表锁,不同的粒度会带来不同的性能,粒度越大,性能越差,粒度越小,实现越复杂

序列化

序列化是服务端经常用到的操作,无论是数据存储还是数据交互,都需要对对象进行序列化或者反序列化之后才可以使用。同时,序列化也带来了很多的性能问题,序列化较多的服务中约有10~20的CPU消耗在序列化上,所以,序列化的选型也非常重要。

序列化的类型

  1. 语言内置类型,比如java的 java.io.Serializable ,go的encoding/gob,python的pickle 。这种方法非常方便,可以用很少的额外代码实现内存对象的保存与恢复,且性能非常高。这种方法有几个问题
    • 与特定的编程语言深度绑定,没办法做到通用,其他语言不可读
    • 解码过程会把字符串直接实例化为类,会带来安全问题
    • 数据的版本控制/编解码效率/结构大小往往时候才考虑,不规范
  2. 可读的文本类型,比如json,csv和xml。这些编码是文本格式,所以可以直接阅读,在和外部项目组交流的时候非常直观,容易达成共识。同样的,这些方法也有一些问题:
    • 没有固定数据格式,有很多歧义,xml和csv不能区分字符串和数字, json不能区分整数和浮点数
    • 不支持二进制数据,只能通过base64支持,会增大编码大小
    • 太占地方,不够紧凑
  3. 二进制类型, 比如thrift,protobuf,msgpack。这些编码都需要一个模式定义文档(IDL),用于约束数据类型和数据的行为。这些方法有一些很好的特性:
    • IDL本身就是很好的理解数据格式的文档,而且容易实现版本控制,确保大家用最新的协议
    • IDL可以用来生成静态代码,这样就可以在编译时进行类型检查,鲁棒性更高
    • IDL中可以写详细的验证规则,比如正则匹配,范围匹配
    • 更紧凑,字段名只有编号

性能

字节大小

json编码,81个字节

1
2
3
4
5
{
     "userName": "Martin",
     "favoriteNumber": 1337,
     "interests": ["daydreaming", "hacking"]
}

thrift IDL:

1
2
3
4
5
struct Person {
    1: required string       userName,
    2: optional i64          favoriteNumber,
    3: optional list<string> interests
}

thrift编码,34字节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marshal1.jpg

  1. 没有字段名,字段名用编号来表示
  2. 字段类型和标签号只占用了开头的1个字节
  3. 数据都是采用数据长度+数据内容的表示方式,这样-64~63只用一个字节,-8192~8191只占用一个字节,以此类推

速度和资源损耗

速度 protobuf > thrift > json
资源损耗 protobuf < thrift < json
参考benchmark结果:
https://github.com/smallnest/gosercomp
https://github.com/alecthomas/go_serialization_benchmarks

选型

一般会有三种情况会使用数据的编解码:

  1. 数据库或者其他需要持久化的时候,会把内存对象编码后落入磁盘
  2. RPC和REST API,客户端对请求编码,服务器对请求解码、响应并进行编码,再由客户端解码
  3. 使用消息队列等异步消息传递的时候,生产者需要编码,消费者需要解码

我们要考虑几个问题:

  1. 可读性:编码是否要求易读?是否有手动编写编码的情况?是否要在日志中简便打印?是否有多个团队需要理解编码方式?
  2. 性能:是否有频繁的编码行为?编码的对象是不是很大?
  3. 可扩展性:编码是否需要经常修改删除,并向前向后兼容?是否需要支持版本控制?
  4. 跨语言支持:客户端是否可能会是不同的语言和操作系统?

举例:

  1. 抖音用户的视频点赞消息,每天有上亿条
  2. 抖音某业务需要在数据库中存储extra字段,作为配置信息
  3. 服务端需要提供一个给前端用来查个人主页详情的RPC接口

除了序列化方式之外呢?

  1. 序列化/反序列化非常耗时,且重复率高的对象可以缓存起来
  2. 即使是json,也有各种针对json场景的极致优化的开源仓库,有时候并不亚于thrift,所以选择lib库很重要
  3. 代码中不要做重复的序列化,业务流程上一个优化远远大于基础库的性能优化

结合服务特性

池化-预先分配和复用

大家一定都用过很多种池子,线程池、协程池、内存池、对象池、连接池等等,其实都是一类思想,就是预先创造并锁定一批资源,在随后的业务过程中不断复用。就像我们作为工程师,在PM眼里也是一个开发池;预先招好一定人数定好一个方向,组成一个池子,然后不断复用我们去接一个一个需求(类似任务队列),这样减少了招人成本(类似线程/链接/内存创建销毁)。

内存池

内存分配的系统调用malloc/new和内存释放的系统调用free/delete,会带来很大的性能损耗,重复分配和释放内存会带来很多的消耗和内存碎片。所以,一些需要手动管理内存的语言(C/C++)发展出了tcmalloc等内存池,自动管理内存的语言或者中间件更是直接内置了内存池的实现,如go,java,memcached等等。

Go的内存池

我们以go的内存管理中内存池的部分为例,看看内存池有哪些思路:
Go内存管理
Go内存分配那些事

分配者按大小分级:

  1. Page:操作系统内页的整数倍,一般Page大小是8KB。
  2. Span:一组连续的Page被称为Span(2^n个),内存管理的基本单位。
  3. ThreadCache:线程内部的cache,不需要加锁,每种大小的空闲内存块以链表的形式连在一起
  4. CentralCache:所有线程共享的缓存,和ThreadCache结构相同,但是需要加锁
  5. PageHeap:PageHeap是堆内存的抽象,PageHeap存的也是若干链表,链表保存的是Span,当CentralCache没有内存的时,会从PageHeap取,把1个Span拆成若干内存块,添加到对应大小的链表中,当CentralCache内存多的时候,会放回PageHeap

申请者按大小分级:按大小分为

  • 微对象 (0, 16B)
  • 小对象 [16B, 32KB]
  • 大对象 (32KB, +∞)

小对象:计算对象大小,对应到span class,存入span的空闲内存中。如果内存不够,像CentralCache申请,如果还不够,向PageHeap申请
大对象:直接向PageHeap申请,如果不够像操作系统申请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gomem.png

总结:Go内存管理的核心在于分级管理(线程本地、线程共用、堆内存、系统内存逐级申请)和分对象管理(对微对象,小对象,大对象做不同的策略),大而全的完成了语言级内存池的任务

Bigcache的内存池

我们在优化内存申请/释放时间的时候,如果是针对有内存管理的语言,其实也是在优化gc效率。下面通过Bigcache看下内存池的另一种思路:

1
2
3
4
5
// cacheShard可以被认为是一个map的一个分片
type cacheShard struct {
  hashmap     map[uint64]uint32        // key对应的value在entries中的起始位置
  entries     queue.BytesQueue         // 实际是[]byte,新数据来了后copy到尾部
}

这里面有几个点:

  1. 每个cacheShard都是一个map中的一个分片,加锁的时候对分片上读写锁
  2. 属性hashmap存放的是key对应的值的偏移量,而不是值的指针(避免被gc扫描,性能能快出40倍)
  3. entries是一个非常大的byte数组,存放了map中所有的元素。新加的元素会被放置在byte数组尾部
  4. 删除元素后entries里会有很多空洞

对于我们的启发

如果我们在Go里面需要设计一个内存缓存,即便是语言层面给我们提供了兜底的内存池,但是还是需要结合使用场景进行缜密的考虑和设计:

  1. 直接用go的map:实现最简单,性能最差
  2. 改造go的map:改成shard map+读写锁的方式,实现复杂,性能一般
  3. 使用sync.Map:开箱即用,实现简单,但是性能和shard map+读写锁差距不明显
  4. 使用bigcache或者groupcache:能兼顾锁粒度、gc等多方面的损耗,性能较高

对象池

go提供了语言级对象池sync.Pool ,可以将暂时不用的对象缓存起来,待下次需要的时候直接使用,不用再次经过内存分配,复用对象的内存,减轻 GC 的压力,提升系统的性能。一般用于多协程需要重复构建的对象,new的代价非常大的时候,我们会使用对象池做对象级的缓存。
一些使用了对象池的组件:

  1. fmt包和encoding/json
  2. 开源框架gin中的context
  3. RPC框架kitex,比如里面的RPCInfo

以gin为例,看看他是如何复用对象的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engine.pool.New = func() interface{} {
	return engine.allocateContext()
}

func (engine *Engine) allocateContext() *Context {
	return &Context{engine: engine, KeysMutex: &sync.RWMutex{}}
}

// ServeHTTP conforms to the http.Handler interface.
func (engine *Engine) ServeHTTP(w http.ResponseWriter, req *http.Request) {
	c := engine.pool.Get().(*Context)
	c.writermem.reset(w)    //复用对象要清空
	c.Request = req
	c.reset()
	engine.handleHTTPRequest(c)
	engine.pool.Put(c)
}

要点:

  1. 放入pool的对象会直接复用,gc很高的时候可以用来减少gc负担,rpc收发包的场景有奇效
  2. get到的对象有可能是新的,有可能是老的,要么get之后清空,要么put之前清空
  3. 用完后一定要put,有存入才有得对象用

初次之外,redis和java都有常量池、unity中也有用于对物体和动画复用的对象池,这种模式还是比较常见的。

连接池

连接池广泛用于解决连接的创建/销毁的成本,现在几乎都默认在可以需要长连接的场景中,包括各种数据库的中间件,rpc的长连接,没有特殊的理由,能用就用。自己实现一个连接池是不推荐的,里面还是有不少细节。
我们以database/sql中的连接池为例,看下需要考虑哪些内容:

  1. 获取连接
    • 如果连接池不为空,则直接从池子里面获取连接使用即可
    • 如果连接池为空,且当前连接数>maxConn,则把任务放入等待队列并设置超时时间。
    • 如果连接池为空,且当前连接数<maxConn,则新建一个新连接。
  2. 释放连接
    • 如果等待队列有任务,把连接交给等待的任务,并pop出来
    • 等待队列没任务则放回连接池
  3. 连接超时
    • 连接到达maxLifeTime后,连接close掉
  4. 连接有效性检测和保活
    • 每次使用前检测连接是否被关闭,被关闭则重连
    • 到达mysql的8小时超时连接后,重连

这里面涉及到三个参数:

  • SetMaxOpenConns 最大连接数,默认无穷大
  • SetMaxIdleConns 最大空闲连接数,默认为2,就是没任务的时候还会有2个链接空闲等待
  • SetConnMaxLifeTime 最大链接生存时间

线程池

线程也是一种创建和销毁非常消耗资源的结构。因为线程池大家都很熟悉,就不详细展开,想讨论的是一个优秀的线程池应该优化哪些方向。我们看看GMP在Go 1.0时候的版本,非常朴素,和我们手写的第一版线程池非常类似(G是routine,M是工作线程):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gmp0.png

  • 单一全局互斥锁和集中状态存储的存在,导致所有 goroutine 相关操作,如创建、重新调度等都要上锁;
  • routine 传递问题,M 经常在 M 之间传递可运行的 goroutine,这导致调度延迟增大以及额外的性能损耗(比如M’创建了G’,G’是从G中分出来的,G在M上跑,那最好把G’传给M,不然局部性很差,需要拷贝内存);
  • M之间的切换,会带来很多阻塞线程和取消阻塞的系统调用,开销很大

思考:看到过很多同学的做法,我们在routinue调度器上面套一层协程池,把协程抽象为工作线程,把函数抽象为job,这和第一代GMP是非常相似的,比如:
https://github.com/panjf2000/ants

缓存-空间换时间

单独作为一节

异步-同时执行

业务流程

业务流程的异步,核心就一句话,有严格先后调用关系的服务保持顺序执行,对于能够同步执行的所有服务均采用异步化方式处理。这种方法应该从设计之初就注意,确保一个流程的执行时间等于最长同步流程的耗时:
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async_sale.jpg
上图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售后换货的流程。从商家操作,web页面调用换货接口开始,我们把换货记为四个独立的过程,每个过程都可以并行执行;所有过程执行结束后,返回发货结果。这样,这个接口的耗时就等于处理时间最长的四个过程之一的耗时。
除此之外,其他重要性较低的业务逻辑,统一放在异步流程里执行。我们会发送订单状态转换消息、发货消息、售后单状态转换消息来通知所有有关的下游,让他们去自行消费。

并发模型

共享内存

Java、C++、或者Python,他们线程间通信都是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来进行的。非常典型的方式就是,在访问共享数据(例如数组、Map、或者某个结构体或对象)的时候,通过锁来访问,因此,在很多时候,衍生出一种方便操作的数据结构,叫做“线程安全的数据结构”。

Actor模型

Actor是erlang采用的并发模型。它的基本思想是,每个Actor都有一个专用的MailBox来接收消息。当一个Actor实例向另外一个Actor发消息的时候,并非直接调用Actor的方法,而是把消息传递到对应的MailBox里,就好像邮递员,并不是把邮件直接送到收信人手里,而是放进每家的邮箱,这样邮递员就可以快速的进行下一项工作。

  1. Actor用消息取代了函数调用,天生异步
  2. Actor内部无锁,Actor之间物理隔离,互相不影响,只通过消息通信
  3. Actor是一个简单的对象,占用资源很少,万量级的Actor没有问题
    https://chestnutheng-blog-1254282572.cos.ap-chengdu.myqcloud.com/2021/actor.jpeg

CSP

CSP(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)并发模型是Go使用的一种并发模型。它提倡“不要以共享内存的方式来通信,相反,要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”,在Go中的实现就是routine和channel。
Go用到了 CSP 理论中的 Process/Channel(对应到语言中的 goroutine/channel):这两个并发原语之间没有从属关系, Process 可以订阅任意个 Channel,Channel 也并不关心是哪个 Process 在利用它进行通信;Process 围绕 Channel 进行读写,形成一套有序阻塞和可预测的并发模型。

1
Worker1 --> Channel --> Worker2